使用輔具時,如何持續提升自我練習?讓我們的身,心,靈得到更大提升的連結?
瑜伽輔具在普遍大眾下的基本認知是“支撐身體,給予不同身體狀態的人有更好的方式去練習“。
不論是泡綿或木質瑜伽磚、瑜伽抱枕從早期只用在生命能量呼吸法或冥想放鬆的情況下使用,後期Iyengar 發明了硬式抱枕,為初學者同學提供了更穩定的支撐。
在70年代,大部份的瑜伽老師初次將輔具介紹給學生時,輔具是給那些做不到某些動作的人用的。「我們盡可能地減少輔具的使用,」Palkhivala這麼說著。但隨著療癒瑜伽(therapeutic yoga)與修復瑜伽(restorative yoga)的發展,老師們對於使用輔具的態度有了改變。Iyengar為身體受限的人發明了大量的木質輔具,包括特製的長凳、磚塊、椅子、厚板、彈力帶、繩子等等。
Palkhivala、Mittra、Carpenter和Cole在他們的教學中大量地使用輔具,特別是在修復瑜伽的練習時。Palkhivala說他一直在開發具療癒功能的新輔具。「我們必須充滿創意,我們不斷地提供新方法給那些練習受限的學生,幫助他們的練習變得更加容易。」
——————————————————————————————
今天我想用我平時在使用輔具時vs不使用輔具時,我如何從相同的動作中找到不同意識上的覺知和身體上不同感受的引導。
(同樣的動作練習,使用輔具和不使用輔具)看似完全不相同,但我們能在自我練習的時候去發掘更多的相連之處,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除了在自我練習中的分享,身為引導者(教學者)的我們,在給予學生需要的輔具時,我們又能傳遞什麼樣的認知和引導給學生?
輔具的使用,除了能支撐我們的身體,調整、順位我們的動作,
我們又能在其他地方發現更多的奧妙之處嗎?
事實上,我們除了身體的練習外,由內而外的心智意識才是我們的核心存在。
我非常建議每一位練習者,在每一次的練習(不論你有沒有使用輔具)都能認真的、深層的去觀察、享受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呼吸,意識... 從大的表面積一直往小的表面去細細品嚐他們(也是你自己)
開始進入冥想三階段..Pratyahara 控制感官; 事實上,一個動作就夠了。
把你的每一次的記憶、感受等深深的儲存在你的心智意識裡,在你每一次遇到相同的挫折、沮喪、不耐煩.. 還能依稀記得不久前在其他練習中是如何“釋放自己”的? 釋放了自己的偽裝、自尊心、比較心...
心裡頭的釋放就像激起了陣陣漣漪,進而也會提升&建立更好的心識來面對每一次的練習(甚至是生活中的困難挑戰)...開始進入下一階段 Dharana 專注 - - - Dhyana冥想
這也是我們能給學生更多的感受。
引導他們如何與自身產生連結?進而進入Samadhi三摩地...
而我希望的是,更多如何在透過練習中將身體,心理,意識上都能得到更多.. 對自己的款待?